问题 填空题

生物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微生物发酵技术为我们制造了许多营养丰富的美味食品;植物色素的利用让食物变得更加温馨诱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加快了优良品种的推广;普通洗衣粉已经逐渐被加酶、加香洗衣粉所替代。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后才能应用于工业生产。在应用平板划线法接种时每次划线结束后仍然灼烧接种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汁生产中常用的果胶酶广泛存在于植物果实和微生物中。从微生物分离获得的酶通常需要检测__________,以便更好地将酶用于生产实践。目前使用的加酶洗衣粉都是一次性的,如果将酶固定在载体上,还可以被重复利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酶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档洗衣粉中常加入一些由植物芳香油制成的香精,多是采用____________方法获得的;食品着色常使用从植物体内提取的植物色素,实验室常用_______________法提取植物色素。

答案

(1)分离和提纯  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感染操作者。

(2)酶的活力(性)  固定化酶

(3)蒸馏  萃取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9分,每题3分)

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究,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这个思想不是固定的,而是生长着的。研究它,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国学是学术,是思想,与汉服、祭拜、造假古董之类的“热”没有关系。国学不是既成的答案,而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拘牵、颟顸、自封、自隘是它的大敌,包容与开放才是它的品格。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近代意义的“国学”一词,出现于上世纪初。其出现的背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即救亡图存。当时的人们一方面普遍承认西方学术的优越;另一方面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西方学术的压倒性影响产生认同焦虑,担心人们对传统学术思想的迅速遗忘与放弃将导致国家与民族的灭亡。最初提倡过国学者强烈意识到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的根本关系,提倡国学,非仅为学,乃为国也。

文化认同并不是刻意突出自己的文化特性,而是在自己身历现代性危机之后,思考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们要向何处去。正因为未来没有预定的方向,我们才迫不得已从自己的过去中寻找给自己未来定位的坐标。毕竟路要自己走,认同就是自己给自己找坐标,找方向,找立足点。在这种情况下,国学作为传统思想的结晶,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必然的。

今天的人们喜欢谈“普世价值”。按照我们古人的看法,“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似乎应该承认“普世价值”。既然是“普世价值”,就不可能某一个文化垄断了它的发明专利。各个文化传统应该都对普世价值有所贡献,中国的国学也不例外。我们完全没有理由把提供了这样普世价值的国学,看作是纯粹过去的东西和地方性的东西。国学完全有理由主张它的普适性和永久性。

今天提倡国学和研究国学,决不是什么文化保守主义,因为它并不是要回到不可能回到的过去,也不是像文化投机商收集文物那样把传统智慧作为古董加以炫耀和奇货可居。它也不是像一百年前一样是一种文化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文化天下主义:中国人要承担自己地球和人类的责任。国学能否在现代世界起到它独特的作用,中国人能否在当前全球危机的情况下给人类贡献自己的智慧,取决于国学能否浴火重生。因此,今天的国学决不是仿古,更不是复古,而是要开新。                                                                        选自《文汇报》

小题1: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是一种思想体系,是由一个民族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究,融贯各种知识逐渐形成的。

B.国学属于学术范畴,它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不是某种文化复古热潮。

C.国学是不断生长发展的,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反对传统与保守,提倡包容与开放。

D.国学具有丰富的特性。因其成因,具有民族性与地方性,因其发展,具有普适性和永久性。小题2:下列不属于提倡国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人们对西方学术的压倒性影响产生认同焦虑,担心对传统学术思想的遗忘与放弃将导致国家与民族的灭亡。

B.因为未来没有预定的方向,才迫不得已从自己的过去寻找给自己未来定位的坐标。

C.按照我们古人的看法,“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似乎应该承认“普世价值”。

D.既然是“普世价值”,就不可能某一个文化垄断了它的发明专利。各个文化传统应该都对普世价值有所贡献。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研究国学,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不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

B.近代意义的“国学”一词,出现于上世纪初。它的出现动机是为了救亡图存。

C.在身历现代危机之后,努力寻找自己未来定位坐标的国人,重新关注作为传统思想结晶的国学,以求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征。

D.中国人在当前全球危机的情况下给人类贡献自己的智慧,国学就能浴火重生。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