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环保投入情况统计表
八五期间 | 九五期间 | 十五期间 | 十一五期间 | 十二五期间 | |
我国环境投资总额 | 2000亿元 | 3600亿元 | 8388亿元 | 16000亿元 | 32000亿元 |
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 0.69% | 0.93% | 1.28% | 1.35% | 1.6% |
材料二 我国1997年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后,环境保护开始走上法治化的轨道。然而,目前我国环境法规体系还不健全,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地方GDP的增长,环境监管有名无实,环境法的实施处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状况。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一些企业长期违法排污而得不到应有的制裁。我国司法制度对公民环境权益的保障较为贫弱,在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时,司法机关往往无法有效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在环境保护的具体过程中,公众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⑴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6分)
⑵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依法进行环境保护。(12分)
材料三 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更给力的措施遏制物价上涨这匹“野马”。将物价上涨对群众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控制主副食品和蔬菜价格,确保生产供应,降低流通成本,既不“菜贵伤民”、也不“菜贱伤农”。
⑶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稳定价格总水平。(10分)
⑴(6分)①“八五”时期以来,环境保护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环保投入占GDP比重逐年上升(2分)。②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投资严重不足,占GDP比重偏低,(2分)。③十二五期间我国可以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但环境损失巨大。(2分)
⑵(12分)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完善环境法规体系,确保环境保护有法可依。(3分)
②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环境监管,严格依法行政。(3分)
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加大对企业违法排污的惩治力度,切实保护公民环境权益。(3分)
④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法治意识,充分发挥公众的环境保护作用。(3分)
⑶(10分)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2分)②是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局限性的需要。(2分)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需要。(2分)④是保障人民生活,提高消费者信心的需要。(2分)⑤是减轻生产者负担,促进生产发展的需要。(2分)
题目分析:(1)该题要求概括图表信息,根据表头、项目、数据和小注信息加以概括和总结。图表反映的是八五至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和GDP的变化情况,通过数据看出变化,结合小注内容找出我国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我国十二五期间的环保投资做出重点点评。(2)我国如何依法进行环境保护,“如何”是措施类题目,“依法”指明答题的方向。从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不同行为主体的具体做法进行总结。具体的从全国人大制定和完善与环保有关的法律法规、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加强对企业环境污染的惩治力度、公民树立环保意识等角度展开回答。(3)该题以稳定物价为主题,从为什么的角度综合考查学生对所学经济生活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对知识的迁移、整合能力要求较高。从稳定物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层面回答。稳定物价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稳定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