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关于肺癌的转移,下列哪项叙述不正确()

A.转移较快,较多见

B.淋巴转移首先至颈部淋巴结

C.血转移常见于肺

D.肺腺癌常有肺门淋巴结转移

E.早期肺癌无淋巴结转移

答案

参考答案:B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鲁迅的《鲁迅自传》,完成1~11题。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拿(   )     祺瑞(    )    门(    )

2、解释几中加粗的“因”。    

(1)一个中国人做侦探而将被斩。      因:_______________     

(2)我便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 因:____________

3、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4、这段话写作者从日本回国后的活动,主要介绍了自己教学和从政的经历。在这段时间内,他先后到过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没有地方可去”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不断变更工作,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看,作者为什么总是“走出”,甚至于政府“要捕拿”他而“逃”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