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为了纪念道德楷模雷锋逝世50周年,弘扬雷锋精神,近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学雷锋热潮。教育部要求全国的大中小学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并决定将学雷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雷锋精神也成为近来社会热议的话题。某中学生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理由如下:

(1)雷锋是50年前的道德楷模,而今天时代发展了,道德要求也会随之发生根本变化。

(2)当代有许多学生熟悉的道德楷模,如被誉为当代活雷锋的郭明义、奉献科学的袁隆平等,提倡向当代道德楷模学习更加有现实意义。

运用“发展及其两种状态”的原理,分析和评价该中学生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指事物的前进行上升性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是量变和质变。量变是渐近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的变化发展常常呈现出阶段性。

该中学生所述理由是“雷锋精神”在今天的时代有别于雷锋生活的时代,道德楷模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强调了不同时代道德要求有一定的发展性,他看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他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该中学生混淆了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即量变和质变的界限,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道德要求的量的变化夸大成质的变化。

当今时代,弘扬雷锋精神本质上是要继承雷锋精神的基本内容,又要结合时代特征,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弘扬雷锋精神,就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和内涵,因此,雷锋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本质是具有稳定性的。

因此,该中学生的理由不能充分支持其观点。

阅读理解与欣赏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①欹(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诲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_与________应该相结合。

4、思考。

(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论语》中的经典名言都是孔子的语录,你认为这一看法对吗?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