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3.37%。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加大,拉动了农民工工资的提高。此外,由于市场、成本以及国家政策变化等多方面原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及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正在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出现的变化对经济会带来哪些有益的影响?(12分)
材料二 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长,人们的生产方式、消费行为、生活方式等也发生深刻地变化。但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正从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进入城市的陌生人社会,农民工这个群体,由于职业与社会身份的分离、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乡镇管理与政治体制、社会公共服务滞后等导致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群体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因。(14分)
(1)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②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增加,有利于刺激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③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
④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每点3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可适当给分)
(2)①文化对人们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农民工深受乡村文化的影响(3分)
②城乡文化的差异性,影响人们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分)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乡村文化深刻地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分)
④政治、经济决定文化,农民工的职业和身份,乡镇管理与政治体制、社会公共服务滞后,使得农民工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分)
题目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出现的变化带来的有益影响。从设问中看出,解答本题必须通过仔细分析材料,从中找出变化情况,并根据这些变化概括出其有益影响。对于题中材料“拉动了农民工工资的提高”这一变化,学生既可从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角度说明,也可从用工成本增加对企业的影响角度回答;对于题中材料“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及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正在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一变化,学生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优化产业结构角度展开说明。
(2)本题以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事实为材料,要求学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本题材料中“职业与社会身份的分离”、“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乡镇管理与政治体制”、“社会公共服务滞后”等对于学生解答本题影响至关重要,要尤为注意。学生可从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及表现、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等方面展开说明,解答本题学生只要找准答题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