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GDP和城镇化率情况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0%。
材料二 专家指出,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新增的大量城镇人口将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和庞大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得到提升,提高了农业效益。同时,也推动了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材料三 立足国情、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借鉴别国城市化经验教训,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思想。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的布局要科学,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抓实抓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保障他们获得平等的市民权益;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简述城镇化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12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正确性。(12分)
(1)(4分)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2)(12分)城镇化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①有利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3分)②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分)③有利于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分)④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3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总分范围内酌情给1-3分。
(3)(12分)
①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立足国情、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借鉴别国城市化经验教训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思想,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5分)
②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走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科学布局、生态文明等理念充分发挥了人类的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分)
③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立足社会发展趋势,重视处理好经济与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保障他们的市民权益,实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2分)
题目分析:(1)该题是图表题,概括材料信息,需要根据表头、项目、数据和小注内容进行总结。图表反映的是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看到我国城镇化不断提高,结合小注内容,看出我国城镇化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2)该题需要对材料内容准确、全面概括,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眼进行分析。城镇化的发展对我国的“消费、投资、农业、服务业、就业”等有重要意义。从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居民收入等角度回答。
(3)该题原理指向性明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和理解,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价具有反作用两个角度回答。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上思考,我国提出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思想是从我国实际提出的,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