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材料阅读:

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5年来,我国人民凝心聚力,奋发图强,高举马列主义、毛 * *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材料一过去的5年,是中 * * 党领导全国人民奋斗的5年。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国还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人民在中 * * 党的领导下,依靠自身的能力艰苦奋斗,一定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的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材料二在中 * * 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这种民族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积极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1)运用哲学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一的观点进行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弘扬和培育中 * * 精神”。请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坚信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肯定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这不会阻止国家的进步与强大,中国人民在中 * * 党领导下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2)①中 * * 精神是推动中 * * 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弘扬和培育中 * * 精神。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永葆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判断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

怀鲁迅

  ⑴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⑵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⑶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⑷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⑸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⑹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晨钟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⑺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第⑴段中的“晴天霹雳”形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⑵⑶中哪些词语表现出作者急切而又悲痛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第⑶段中所遇见的“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⑷段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第⑹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是(  )

A.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B.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

C.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D.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

6.对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点明时间,照应前文。

B.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

C.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D.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7.这篇短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