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2013年伊始,我国京津冀等中东部地区陆续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霾天气,PM2.5频频爆表。此轮史上最严重的雾霾天气,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期待拨开雾霾见青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雾为自然现象,霾主要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PM2.5来源多样,京津冀区域PM2.5来源中,燃煤占35%、机动车占16%,其余来源于工业、外来输送、扬尘、餐饮和其他。北京地区PM2.5来源中,机动车和燃煤因素分别占25%和19%,而外来输送高达19%。此轮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叠加的结果。

材料二 我国现行发展阶段的状况导致能耗水平高,能源消费不合理。2012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1%、45.3%、44.6%,单位增加值能耗比约为1∶6∶1.5。

我国三大产业占GDP比重与发达国家1971年的水平基本相当,与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比重高出40%左右。

材料三 表1 2011年中国与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情况(%)

 石油天然气煤炭其他能源(包括核能、水

力发电、可再生能源)

中国17.674.570.397.44
世界33.0723.6730.3412.92
注:2011年我国煤炭产量超过35亿吨,占世界的45%,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的7成以上,煤炭消费34.25亿吨;2012年我国煤炭产量36.6亿吨,前11个月煤炭消费总量约37.2亿吨。

表2 2011~2012年我国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销情况(单位:万辆)

 汽车新能源汽车
2011年2012年2011年2012年
产量1 841.891 927.180.836 81.255 2
销量1 850.511 930.640.815 91.279 1
材料四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 * * 永续发展。

(1)结合材料一、二、三,从经济运行结构的角度,分析此轮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9分)

(2)结合材料四,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战略的依据。(7分)

(3)美丽中国不能雾霾重重。结合材料,从政府履职的角度为治理雾霾天气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答案

(1)①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各种清洁能源生产和消费规模小,造成高排放、高污染。②我国三大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偏小,高能耗的第二产业比重偏大,加大了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也加剧了排放和污染。③我国消费品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尽合理,低碳环保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整个汽车行业产销量比重很小,汽车使用造成了大量的尾气排放,污染了环境。④我国区域发展尚不协调,周边地区的排放给京津冀等区域的雾霾天气造成了输入性影响。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党基于当前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这有利于实现中 * * 永续发展。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④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遵循了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作出的正确价值选择。

(3)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采取切实措施治理雾霾。②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强对企业排放的监管,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③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推动科技创新,宣传低碳环保理念,促进节能减排,引导科学消费。④履行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环境保护,防治大气污染。⑤坚持依法行政,并主动接受监督,推动职能履行落到实处。

第(1)问,要把握材料中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等信息,结合材料一、二和材料三中的两个表格,从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三大产业结构、消费品生产和消费结构、区域发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要把握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战略提出的背景,紧扣“生态”“美丽”等信息,调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群众史观、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第(3)问,结合材料中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调动政府的宗旨、责任、职能,依法行政等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