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健康上网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首次超过了27.5% 的全球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较08 年底增长13.4% ,半年增长了4000万,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 55亿,半年内增长了32. 1% 。而宽带网民规模则达到了3.2亿,占总网民数的94.3% 。较2008年底上升了3.7个百分点。  

材料二:想发财偏走歪门邪道,上网掌握他人订购商品的信息资料后,冒充供货商将假冒伪劣商品通过快递公司邮递员发给消费者,以此骗取货款。2009年11月24日,设计行骗的叶纯兵、武新平涉嫌诈骗罪,被奉贤区检察院提起公诉。2009年6月底至7月初的一个多星期里,叶纯兵、武新平串通合谋施计行骗20 余次,共骗得货款2.27万余元。不久,北京某网络公司发现有人冒名行骗,于7月10日派人到上海,以订购者的身份将冒名送假货的武新平当场抓获,扭送奉贤公安分局。7月31日,经上网通缉,奉贤警方抓获叶纯兵。

阅读材料一,回答1-2问: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应该怎样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二,回答3-4问:

(3)从订购者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网络交往对象具有哪些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订购者遭遇的现象,你认为有关部门应该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反映了我国互联网业务发展迅速,网民数量急剧增加。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①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②网络交往特有的优势;③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2)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必须做到:学会自我保护,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遵守网络规则。既要遵守道德,又要遵守法律;

(3)网络交往 对象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

(4)①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行规;②加强和规范网站管理。(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要依法行使职权);③严厉打击网络的违法犯罪行为;④加强网络交往中的诚信教育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默秋

1909年,陈寅恪复旦公学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

陈寅恪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1 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莱文等2 2种语言。

陈寅恪一心向西学,但没想到的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竞是东方学。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跟当时中国地位低下的现实完全相反,跟国内批判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样.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粱启超,王国雏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一一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即将不保。陈寅恪携妻将雏,踏上了流亡之路。在离开北平之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可是当书到长沙,竞悉数被焚毁在战争的大火中。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书烧毁了,而他随身带着的常用的、备用的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部分竞被盗走了。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就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是两本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著作。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在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作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中国学者,此时却身处战火之中,他的工作条件惊人地恶劣,但他在大灾难面前,恪守着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抗战胜利了,双目失明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一个瞎子为大学生授课,在世界上实在是绝无仅有。清华为陈寅恪配了三个助手来协助他的教学和研究。这三个助手都是他当年的学生。其中汪篯是他最喜欢的一个,他们可以无话不谈。

1953年,在清华时的学生蒋天枢,给自己的老师寄来了长篇弹词《再生缘》,陈寅恪听了,大受震动。在病中,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他开始了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

正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在北京的许多好友都希望陈寅恪接任这个职务,然而他却拒绝了。这一年,他最喜欢的汪篯,带着同样的使命,到广州来看望他。他们开始谈得很好.但不久就谈崩了。陈寅恪感受到这个昔日门生,已经摒弃了自己恪守的治学为人之道,他怒斥道:“你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选自《国学》2010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有真学问的人不需要文凭装点门面,陈寅恪就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只有一张文凭,却给后世留下了藏之名山的著作。

B.陈寅恪虽然辗转欧美游学13年,但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竟是东方学。这首先归功于他的“中学优于西学”的学术思想。

C书被毁,书被盗,但陈寅恪凭借他学术研究的基础,令人信服地解释了隋唐时期的政治史和制度史,登上了研究隋唐史的高峰。

D国难当头,陈寅恪恪守着民族史学“国可以亡,史不可断”的传统,这表明他是一个对政治不关心,专心研究学术的纯正学人。

E文章撷取了陈寅恪人生的若干片段,叙述了陈寅恪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成就,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小题2:本文两次提及汪筏,这对叙写陈寅恪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4分)

答:                                                                                     

小题3:文章标题是“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你认为陈寅恪是“踽踽独行”者吗?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答: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