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魃肆虐。旱灾呈现持续时间长、干旱面积大、影响程度重的特点,部分地区遭受了六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困难,也给春耕备耕带来不利影响。

材料二:据统计,截至2010年3月10日,云南、四川、贵州、广西、重庆五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达7935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86%;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1371万人,占全国的75%。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对五省区市抗旱救灾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各受灾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一场万众一心降伏旱魃的战役,在西南大地上打响。

(1)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有关哲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抗旱保民生、促春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旱灾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体现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各地积极抗旱,体现了人的能动性。②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旱灾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③人们可以利用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趋利避害,造福人类。通过多种方式抗旱保民生、促春耕,体现了这一点。

(2)①必须承认自然的客观性,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必须面对现实,正视自然,从实际出发。面对旱情抓春耕时机,制定正确的方案措施,是正视自然,从实际出发的表现。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抗旱中既要保障居民饮水,又要保春耕,各地应共同努力。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抗旱保民生、促春耕,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做到持续发展。④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必须按规律办事。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必须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