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下列所示装置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

⑴写出图中标号为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②           

⑵小捷用上图中的B、C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种我们现在已学过的常见气体。小捷所制取的气体可能是       

①请写出制取该气体的化学式表达式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B装置的导管浸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观察到导管口     (填“有”或“没有”)气泡冒出,表明B装置不会漏气。

③如何检验C中收集到的气体?请写出有关的操作和现象。

                                                                    

⑶氨气(NH3)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氯化铵(NH4Cl)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加热制取氨气,同时还生成氯化钙和水。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氨气具有的物理性质有                              。(至少写两点)

②根据上面所给的装置图,制取并收集氨气应选择        (填字母序号)

③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式表达式                                  

⑷小亮同学用A、E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

请写出在A装置中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式表达式                          

实验结束后,洗涤试管时发现试管底部破裂,请分析造成这一后果的可能原因: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

⑴①酒精灯   ② 集气瓶

⑵CO2(或O2

①CaCO3 + HCl → CaCl2 + H2O + CO2(或H2O2H2O + O2

②有 ③将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气体为二氧化碳。(或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原气体为氧气)

⑶①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合理答案均可给分)

②A;D

③Ca(OH)2 + NH4Cl → CaCl2 + H2O + NH3  

⑷ KMnO4K2MnO4 + MnO2 + O2

试管底接触到灯芯(或没有预热、加热时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反应结束后未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未等试管冷却到至室温就洗涤试管等合理答案均可给分)

题目分析:1、题中标号为①~②的仪器名称:酒精灯、集气瓶;

2、用上图中的B、C装置,可以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或者氧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表达式为:CaCO3 + HCl → CaCl2 + H2O + CO2;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表达式为:H2O2H2O + O2

3、检查B装置的气密性,应先将B装置的导管浸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表明B装置不会漏气;

4、若小捷制取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则检验二氧化碳应用澄清石灰水。将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气体为二氧化碳;若小捷制取的气体是氧气,则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原气体为氧气;

5、由题中信息可知:氨气的物理性质有: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6、实验室是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来制取氨气的,是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类型,故制取氨气的装置应选择并收集氨气应选择A装置;而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故收集方法应选用向上排空气法,因此,收集氨气的装置应选D装置;

7、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Ca(OH)2 + NH4Cl → CaCl2 + H2O + NH3

8、 实验结束后,洗涤试管时发现试管底部破裂,其可能原因是:(1)试管底接触到灯芯;(2)没有预热;(3)加热时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4)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5)反应结束后未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6)未等试管冷却到至室温就洗涤试管等。(合理答案均可给分)

点评:本题综合性较强,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

问答题 简答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还原真实的滇缅路( 作者:章东磐)

①今天你从昆明乘汽车前往畹町,当年的滇缅路已经一寸都看不到了。 宽阔的高速公路让汽车可以像风一样穿过崇山峻岭。深沟和两山之间,被数百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架成坦途,太大的山就挖一个长长的大洞,让几辆并行的汽车毫无阻滞地冲过去。习惯在山路上盘旋的司机们爽得一塌糊涂, 上百公里可以一直踩着油门走,极速狂飙如飞,结果真的从高上云端的新公路上飞了出去,他们在将近一分钟后才会掉落的地方,很可能就是最早的滇缅公路。

②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哪条山路上流过这么多的鲜血。这条1100公里的公路,有超过40万至少6个国家的军人阵亡在与它直接有关的战场上,如果再加上至少两倍于此数的中缅两国死难平民,则这条蜿蜒的崎岖山路上每一米都是一条人命,每一米都仰面朝天地躺着一位死者,他们手拉手从云南省会昆明连接到缅甸的交通枢纽腊戍。也就是说,这条路从修筑起的不到5年,几乎用人的骨肉又重新铺了一遍。

③一直到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我们实际上都并不知道这条公路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意义,似乎也没有人认真地研究过它。

④1999年,我第一次自己驾车驶上滇缅公路,开过大理之后,还有不少的路段依稀保存着当年的样貌。时近黄昏,金色的阳光斜斜地洒在路上,让那条被60年的汽车轮胎和鞋底抛光成晶莹剔透的塘石路灿烂之极,衬着背后苍黛的远山,有一种渐上天际的绝世之美。这种叫做“塘石路”的路面是滇缅公路的特色,在今天所存无多。它是用俗称“狗头石”的长条石块竖着挤压排列成路面,两侧再用巨大的石块挡住它们,使每一块石头经年累月都不会稍微松脱。石头当然不怕高原太阳的暴晒,所以永无柏油路面一到夏日经常稀乎烂糟的局面。当然也不怕雨水冲刷,没有土路一下雨变成一条烂泥沟的担忧。而且石头朝上的部分大约拳头大小,即便稍有不平,汽车走在上面并不颠簸。                

滇缅路是抗战时中国的血脉,也是缅甸之战的导火索。对于曾经期望3个月搞定中国的日本,很大程度上是这条路挡住了他们迈向完胜的步伐。为了切断这条路,日本人生生把缅甸这个宁静的翡翠般美丽的佛教之国拖进了全然与它无关的中日之战。日本军队把发起于缅甸的战役定名为“断”,战略意图清楚明了,彻底切断中国的陆上补给线。

⑥那时候,中央军校炮科要实弹射击,用几发炮弹,都必须校长签字,而校长就是蒋介石。军事物资管到这么细,国家军事资源之匮乏,这一个例子已经说明问题了。战争打到第5年,中国的抵抗仍然没有被摧毁,很大程度上都靠着这条唯一的血脉。这条几乎是悬挂在层峦叠嶂上的公路上,日夜奔驰着各式各样的货车,很多都是南洋的华侨为祖国抗战而捐献的。

⑦我曾在几年前为了寻找一座当年美国工兵架设于滇缅路上的钢桥而走过一段极凶险的老路,一段早已废弃掉的老滇缅路。那是接近40度的陡坡,一面是峭壁,一面就是悬崖。即使不避让对面来车,也让人开得手心出汗,胆战心惊。戈叔亚告诉我,那时许多南洋华侨机工驾驶的还是烧木炭的卡车,上这样的陡坡,要烧好一会才能往上冲一小段,车上放着几块三角木,每当车冲至无力,站在车门外的助手要立刻跳下车去把三角木塞在轮下,防止溜车。等车烧好压力,又要飞快地拉出垫木,跳上车,否则就要跟在后面跑,因为车不能停下等人。这些本是平民而又生活相对优渥的机工们,有多少人为着自己素未谋面的故国能够挣出灭顶的深渊而舍身在了滇缅公路沿途的莽莽群山之中。在我所走过的滇缅路沿线,没有看见一座属于他们的纪念碑。

⑧在澜沧江昌淦桥近旁的另一条江上,有一座完整如初的美军工兵架的钢桥。悠长的岁月似乎全然与它无关,60多岁了连皱纹都没有。在一端的斜梁上有凹痕,那是整个桥身唯一的损坏,据说留下那个脸盆大凹痕的卡车完全撞烂掉了。我想起怒江和澜沧江上那些比工兵桥年幼许多的小弟,那几座叫做“红旗”“东风”的似乎更应坚固的钢筋水泥大桥,或者经历了几次大修,或者只放单行。只有这个漂泊来的弃儿,仍然像小伙子一样伸展着毫无老态的脊梁。

⑨我们真应该在这座桥头用上好的钢材铸一面纪念铭牌,告诉今天的中国人这座桥的来历。工兵桥和昌淦桥之间,还保存有一段尚称完好的滇缅公路,是建遗址博物馆的好地点。就这么小一片区域,有多少故事可以讲,可以让后辈亲睹。可惜为着一座正在兴建的电站,此地很快将荡然无存了。

小题1:第5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结合全文,请概括“还原真实的滇缅路”所包含的内容要点。(6分)

小题3:文中转述“戈叔亚”的话,其用意是什么?(5分)

小题4:第9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如何看待在现代化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去留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