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曾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当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央明确提出了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将给中国以厦沿线国家、地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材料一
注:图中2013年双边贸易新截止到11月份,相互投资额截止到8月份。目前中国已连续四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仗伴。
材料二 福建省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众多与海丝历史关系密切的港口,有着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科技创新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纺织、食品等特色产业中优势突出,在当前全球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速的情况下,福建的产业优势为其与东南亚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东南亚很多国家可以为福建提供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能源材料供应。
(1)上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分)结合表一,从《经济生活》角度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阐述福建省应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6分)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中外贸易的线路,也是一条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
(3)有人认为: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6分)
(1)经济现象:图4反映了近五年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快速增长,相互投资不断扩大,中国与东盟都是双方重要的贸易伙伴。(2分)
原因: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②中国与东盟贸易产品结构不同,在经贸方面各具优势,存在互补性。(每点2分)
(2)①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科学规划,利用区位优势,准确定位。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特色产业的优势。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利用自身科技创新优势,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特色产业。④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每点2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6分)
(3)①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合作,有利于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增强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分)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重要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4分)
题目分析:(1)经济现象:对于图表经济现象类的题目,作答时要从三个方面全面组织答案,一是标题;二是图表;三是注释。图4的标题是2009-2013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情况,图4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快速增长;二是相互投资不断扩大;说明了中国与东盟都是双方重要的贸易伙伴。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和东盟经济具有互补性。
(2)此问较为简单,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如何实现福建经济快速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组织答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等,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3)作答评析类题目时,注意不仅错误的论点要给出理由,正确的论点也要给出理论支撑。题中“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合理性,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