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A2型题

陈某,男,40岁。右口角旁肿痛2天,面部肿胀甚,口难张,右口角旁有一红肿约3cm,根深而硬,伴发热,体温38.7℃。应诊为()

A.头面部丹毒

B.头面发

C.头面疔疮

D.有头疽

E.痈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考点:1.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特征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多发于额前、颧、颊、鼻、颏等部位,部位不同,则名称各异,疖虽亦好发于颜面部,但红肿范围不超过3~6cm,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手足部疔疮按照部位的不同有蛇头疔、蛇背疔、螺疔、足底疔等,初起可有轻微的红肿疼痛,随后肿势逐渐扩大酿脓,脓出后疼痛渐止。2.蛇眼疔应在甲旁0.2cm处挑开引流,甲下积脓应切除部分指甲;蛇头疔切口不可在指掌面正中,以免术后形成疤痕,影响手指的活动和触觉,应在指掌侧面作一纵形切口,必要时应贯穿指端直至对侧;蛇肚疔切口应在手指侧面,其切口长度不应超越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口,切口应足够大,保持引流通畅。3.红丝疔多发于四肢,因有红细丝一条,迅速向上走窜,故名"红丝疔"。该病多在手足生疔部位或皮肤破损之处,有红肿热痛的症状,继则在前臂或小腿内侧皮肤上有红丝一条,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上肢可停于肘部或腋部,下肢可停于腘窝或胯间,可伴有恶寒、发热、食欲不振、头痛、周身无力等全身症状。内治以清热解毒为主,外治应先处理原发病,若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成脓应切开引流,溃后用八二丹或九一丹药线引流。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35分)。

(一)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16分)

小题1:甲文作者   (朝代)著名诗人    乙文中的“先生”是指他的号       。(1.5分)

小题2:甲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 。(2分)

小题3:解释加线的词语。(2分)

                 ②俨然            

③欣然             ④太守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①渔人甚异之

②好读书,不求甚解

小题5: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3分)

小题6: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1.5分)

小题7:“乙文”中的“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3分)

小题8:请联系甲乙两文,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1分)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