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为”。

——《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什么特点?(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的法制观念有哪些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的实践。(4分)

(3)“国”字传统写法是國,但在辛亥革命时期有人却写为“囻(口内一个民字)”,并认为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说明这个创意表达的思想观念,并解释其社会原因。(4分)

答案

(1)特点:法律是由君主制定的,是君主维护其统治的工具;皇权大于法律;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法律原则。(2分)

(2)不同:主权在民,人民大众掌握 * * ;以法治国,用公众立法来防止个人专制;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的法制观念。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4分)

(3)探究二:思想观念:国家主权在民。社会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斗争、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等。(6分)

判断题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