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根据如图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1中标有序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2)选用装置B制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选用的收集装置为      (填装置代号,下同).

(4)图2气体的发生装置中,在制二氧化碳时能起到“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效果的是          

答案

(1)试管;锥形瓶;

(2)2H2O22H2O+O2↑;

(3)D;

(4)ac.

题目分析:(1)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试管,②锥形瓶;

(2)装置B适用于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不需加热可用此发生装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方程式是:2H2O22H2O+O2↑;

(3)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实践;

(4)a装置中大理石放于铜网上,可通过上下抽动铜网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b装置长颈漏斗下端在液面以上,会造成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且无法使反应终止;c装置打开止水夹,固体和液体接触反应,关闭止水夹,干燥管内气压增大,将液体压出干燥管,固液分离,反应终止;d装置中关闭止水夹无法使小试管内液体压入长颈漏斗,故反应无法终止,符合题意的是ac;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常用方法,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了解常用仪器名称和用途,其次能据装置特点分析其优越性,考查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 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我简直不敢想。”(节选)

小题1:这篇小说最大的叙事特点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2分)

小题2:小说的背景是什么?作者摄取生活中的老人与小动物作为叙事对象有何用意?(2分)

小题3:文中一开始就写“老人坐在路旁”,此后又反复写“老人却坐在那里”、“老人还在原处”、“老人始终坐在那里”,请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