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某学习小组就中国近现代宪政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兴民权、开议院”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实行了君主立宪,“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45年,黄炎培对毛 * * 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 * * 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梁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实践。(6分)
(2)结合史实说明 20 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6分)怎样理解“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4分)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跳出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4)你认为该小组通过以上材料的研究学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4分)
(1)主张:君主立宪(或:实行君主立宪是国家富强的根本)。(3分)实践: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或:百日维新)。(3分)
(2)史实:通过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体现三权分立的《 临时约法)(6分)。理解: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4分)
(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建立了中 * * 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于1954年一届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分涉及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4)追求民主宪政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不必照搬西方模式;必须在中 * * 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人民民主政治。(4分,涉及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题目分析:(1)从材料“兴民权、开议院”、“实行了君主立宪”等信息可以看出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为此进行了戊戌变法运动。(2)20 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主要是说的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这种体制在中国的实践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失败的并不是这种体制本身,而是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的问题。(3)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我国建国后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内容,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内容。(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只要论据充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