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8分)近代中国多苦多难,无数仁人志士、阶级、政党为国家的富强和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摆脱了民族压迫,赢得了独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方面”取代,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被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层面》

材料二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 * * 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三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 * * 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 * * 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 * * 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 * 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 * * 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四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 * *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材料一关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中 * * 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2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国民革命实践中中 * * 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6分)

答案

(1)主要观点: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2分)

辛亥革命影响:器物层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度层面,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文化层面,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6分)

(2)转变:从对立、攻击到决定实行国共合作(党内合作)。(2分)

原因: * * 党人认为国民党比较革命的党; 中共还不强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 * 国际的决议; 孙中山愿意同 * * 党合作;打倒列强、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心愿 ( 任答3点  6分)

(3)直接结果: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2分)

积极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4分)

(4)认识发展: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3分)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3分)

题目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的诞生及国民革命。(1)从材料“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等信息进行分析。(2)前一问结合材料一中的“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材料二中的“议决中 * * 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回答。后一问要抓住材料二中的中共对国民党和无产阶级的认识及 * * 国际的作用,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3)实际上考查国共合作及国民革命的影响,回忆所学知识,从国民大革命的成果、 作用等方面回答其影响。 (4)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可从 * * 党对革命武装和革命的领导权方面的认识等角度进行分析。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湖畔

  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雪交叠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雪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张铁条钉成的长椅,冷铁的墨色凸显在积雪之上。整个画面是静态的、肃穆的,雪梦幻一般烘托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空寂。

  这样一个简约的画面在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并且打开了我与画面之间一条想象的通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濒临一湖静水,独对空漆苍天,横卧一片野地,裸露在季节中的筋骨被风雨雷电、日月星光穿过。铁椅只是固守,等待一个人,一个与之冥冥之中有着某种联系和默契的人。在某一天某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

  透过积雪,我看见了铁椅上的斑驳的锈迹。这是掩埋在时间后面的伤口和幸福的印记。在这椅子上,也许曾演绎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场撕心裂肺的生死离别,一次别去经年后重逢的狂喜;或是黑暗中的沉思与独白,初春时节的朦胧与渴望,秋光里的寂寞与怀想,夕阳西下时淡淡的感伤……

  曾经在椅子上坐过的人,有不同的年轮,从黑发少年到白发老人,分别来自人生的四个阶段,他是椅子的过客,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他在这里被停留片刻,留下了灵魂的芬芳。过客远去,铁椅就被落叶和霜雪覆盖。

  更多的时候,铁椅融进暮色,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椅子空空,唯其空着,才承纳了一种博大和无限。有什么比守望不息的生命更加久远的呢?

  而生命与生命的交织演变出来的刀光剑影与金戈铁马的荣辱兴衰是一些变幻的场景,深入它记忆的最深处。在时间的滴答声里追溯逝水的源头,遥想从前的天空与河流,如血夕阳与铁骨苍鹰,一马平川上的猎猎战旗与浩浩大漠上的烽火硝烟,以及万丈英雄豪气与方寸之间的似水柔情……如此,又是一部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断,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等待一个人携着风雨挥毫着墨。

  我不知道这幅摄影作品的作者是何许人,最初的创作意图是什么。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深入了画面中充满寓意的空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

  现在,把这张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像它在画中以白雪为背景对生命展开阔大的等待一样,我要让它远离红尘的喧嚣与浮躁,在我的内心日复一日地坚守,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比如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燃起的一把火,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屏障,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后的积淀,梦想的蓓蕾在灿烂的一刻极尽辉煌……也许,这样的生命极致一辈子都不会到来,而等待却永远继续。唯有给拥挤的心灵一片渴望中的空白地带,生命的空间才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从《湖畔》中走出来,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踏雪无痕,我心灵的湖畔却留下了一行清晰的脚印。(节选自《散文》2003.3)

1.第一段中,哪些词语体现出画面是静态的、肃穆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四段到第七段,作者借助椅子展开想象,请对这些想象内容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说明以下两句话的含意。

(1)打开了我与画面之间的一条想象的通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心灵的湖畔却留下了一行清晰的脚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借助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画面,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B.本文内容丰富,感情深沉,抒写了对那些绝对不会再来的生命极致的希望。

C.默默固守和等待的铁椅,是能承载起生命重量的精神的象征。

D.本文结构严谨,以摄影作品《湖畔》起笔,又以描写亲临湖畔之景收笔,首尾呼应。

E.本文对《湖畔》画面的描写,生动细腻,极富艺术感染力。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