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兴衰体现了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1903年—1906年,清政府曾试图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在京师大学堂设立进士馆,通过入西学对即将入仕的新进士进行再教育,并提供机会赴日游学。
进士馆学科程度及每星期教授时刻表(第二学年)
学科 | 程 度 (内 容) | 每星期钟点 |
史学 | 泰西近时政治史 日本明治变法史 | 2 |
地理 | 外国地理 | 2 |
格致 | 化学大要 | 2 |
法学 | 商法 各国刑法 各国诉讼法 警察学 监狱学 | 5 |
交涉 | 国事交涉 民事交涉 | 3 |
理财 | 银行论 货币论 公债论 统计学 | 3 |
商政 | 商业理财学 商事规则 附海陆运输及邮政电信规则 | 3 |
兵政 | 军制学 附海军陆军学校制度 战术学 | 4 |
(1)据材料概括进士馆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此设置课程的背景(6分)
(2)上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状况。分析图表中所体现的信息并分析其原因。(8分)
(1)特点:介绍西方政治制度、外交、法律、经济,设置自然科学学科。(3分)
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迫于形势,清政府实行“新政”;西方思想的传入。(3分)
(2)信息:建国后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文盲总数和成人文盲率均呈下降趋势。(2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 * 结束后,恢复高考制度,推动国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后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0世纪80年代,邓 * * 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推动教育改革。
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21世纪普及了义务教育。(6分)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第(1)问,考查学生阅读表格,运用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设置学科涉及到政治外交、经济财政、人文地理、法学商学等方面,背景的归纳需要注意材料中的“1903年—1906年”,结合时代背景归纳即可。第(2)问,在认真分析理解图表内容的基础上得出的信息可以看出新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联系教材中已学知识归纳原因,原因归纳需要注意分阶段,如新中国成立后、 * * 结束后、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等几个阶段归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