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某家电生产企业聘请一家咨询单位对其产品及市场进行预测评估。 (1) 对其空调主要销售地区进行了市场调查,1998~2004年空调销售量和平均价格如表2-7所示,预计到 2005年空调价格下降到2000元,现需要预测该地区2005年的空调销售量。

(2) 该家电企业分别经营计算机、洗衣机、手机、空调、冰箱等多种产品业务,各产品在行业市场份额分别为12.5%、14.28%、25%、50%和16.67%。鉴于上述情况,该公司为了制定今后的发展战略,对行业吸引力分析后,得出计算机、洗衣机、手机、空调、冰箱几种产品业务的行业吸引力分数分别为4.36、2.86、 4.13、3.14和1.67;运用企业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对企业实力进行分析,得到计算机、洗衣机、手机、空调、冰箱几种产品业务的企业实力分值分别为4.28、3.32、3.12、1.84和4.13。需要对其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 问题:1.请用价格弹性系数法预测2007年该销售区空调的需求量。 2.如何进行行业吸引力分析行业吸引力分析的关键性因素有哪些 3.企业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试对该企业进行通用矩阵分析,并为该企业进行战略规划。 5.在制定企业战略过程中,拟采用德尔菲法对家电行业未来长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应选择哪些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如何确定专家组的成员数量一般要经过几轮的调查这体现了德尔菲法的什么特点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1.首先计算空调各年的价格弹性系数,计算如表2-13所示。
表2-13 2001~2006年空调的价格弹性系数计算表

年份平均价格(元)价格较上年增长(%)产品销售量(万台)销售量较上年增长(%)价格弹性系数
2000450044
20014000-11.1489.1-0.82
20023600-10516.3-0.63
20033200-11.1545.9-0.53
20042900-9.4587.4-0.79
20052600-10.3626.9-0.67
20062300-11.5666.5-0.57
如,2001年较2000年平均价格增长为:(4000-4500)÷4500×100%=-11.1%
2001年较2000年产品销售量增长为:(48-44)÷44×100%=9.1%
则价格弹性系数=9.1%÷(-11.1%)=-0.82
类似,可以求得2002、2003、2004、2005、2006各年的价格弹性系数如表中所列。
该地空调几年来价格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0.82-0.63-0.53-0.79-0.67-0.57)÷6=-0.67,取其作为2007年的价格弹性系数。
2007年该产品的价格较2006年增长了:(2000-2300)÷2300×100%=-13%
2007年该产品的需求较2006年增长为:-0.67×(-13%)=8.71%
则,2005年该产品的需求量为:66×(1+8.71%)=72(万台)
2.行业吸引力分析是在行业特征分析和主要机会、威胁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关键性的行业因素;然后根据每个关键因素相对重要程度定出各自的权重;再对每个因素按其对企业某项业务经营的有利程度逐个评级,其中:非常有利为5,有利为4,无利害为3,不利为2,非常不利为1;最后加权求得行业吸引力值。
行业吸引力分析的关键性因素一般有:市场规模、市场增长率、利润率、市场竞争强度、技术要求、周期性、规模经济、资金需求、环境影响、社会政治与法律因素等。
3.企业内部因素可以表现在研发能力、资金实力、生产设备、工艺水平、产品性能和质量、销售网络、管理能力等方面。
4.由该企业计算机、洗衣机、手机、空调、冰箱几种产品业务的企业实力分值及行业吸引力分值,得通用矩阵如图2-2所示,其中A代表计算机,B代表洗衣机,C代表手机,D代表空调,E代表冰箱。


由图2-2可知,该企业计算机的企业实力和行业吸引力均较强,其市场份额为12.5%;洗衣机的企业实力和行业吸引力均中等,其市场份额为 14.28%;手机的企业实力中等,但具有较强的行业吸引力,其市场份额为 25%;空调的行业吸引力中等,企业实力较弱,但其市场份额为50%;冰箱的企业实力较强,但行业吸引力较低,其市场份额为16.67%。
据此分析得出,该企业对计算机、手机应采取积极的投资发展战略、择优重点发展战略,扩大生产,增加盈利能力;对洗衣机、冰箱可采取区别对待战略、适当盈利策略;对空调应采取利用或退出战略,迅速获利,收回投资,放弃该业务。
5.专家组成员可包括家电业的技术专家、宏观经济研究专家、企业管理者、行业管理者等。通常专家的数量为20人左右,可根据预测问题的规模和范围进行调整。一般要经过2~3轮调查,这体现了德尔菲法的反馈性和收敛性特点。

单项选择题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不断更替“人”字形与“一”字形,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