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元年9 -12月预算,中央政府总收入2719万余元,总支出7009万余元……1913年4月北京政府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按84%实交,以关税和盐税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3597英镑。
(1)依据材料分析民国初年的财政状况及其影响。(6分)
材料二 20世纪30、40年代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中 * * 遭遇的严峻考验。
(2)结合下图及历史知识,阐释日本侵华行为对中国近代工业的空前破坏。(6分)
材料三 1949-1978年被称为走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3)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8分)
材料四 许多学者提出,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对外开放,开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顺应国际的发展潮流和国内改革的加快加深的需要,走向了对外开放水平的质的飞跃的新阶段。
(4)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的主要表现。(6分)
(1)入不敷出(2分);北洋政府出卖国家利权(2分);列强重利盘剥,对华控制加剧(2分)。(若答出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等可得2分)
(2)战争破坏了近代中国东部地区原有工业基础(2分);日军掠夺沦陷区资源,以“军事管理”等方式控制工矿业(2分);控制铁路和大城市,挤压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2分)。
(3)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2分;答出实行单一公有制或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可得1分);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工业基础薄弱(1分);严峻国际环境(1分);对苏联工业化的借鉴(1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分)。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开发开放浦东、加入世贸,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2分);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写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给1分 )(2分)。
题目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比较。(1)结合材料分析即可,关键是提炼材料信息,从材料“总收入2 719 万余元,总支出7 009 万余元”可以看出民国政府此时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从材料“84%实交,以关税和盐税为抵押47 年偿清”说明清政府此时的财政经济受到列强的控制。(2)此题考查的是日军侵华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从图片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民族工业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沦陷区日军到处掠夺资源,军事统制,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的压制。(3)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原因,特点主要是经济发展模式、所有制结构。我国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这种工业化的原因要结合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3)关键是抓住“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全方位开放力度”这两点即可。90年代以来,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同时加大了对外开放的步伐。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