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当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中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明史》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五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 (4分)

(2)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 (4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2分)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指出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本质属性。(6分)

答案

(1)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2分)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2分)

(2)不同: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主权在民;法律至高无上。(4分)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3)成就: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2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分)

(4)材料一、二是封建性质的法制,维护的是君主专制政体,人民没有政治权利;(2分)材料三、四是中国建设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制,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2分)材料五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制,它确立的是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民主权利。(2分)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今中国法制建设,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材料一中,根据材料“二柄者,刑德也”,可知韩非子主张法治,且核心是刑罚,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材料二中根据“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可知朱元璋强调刑罚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适时调整以维护君主的统治。

(2)根据材料三“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材料三、四强调权力属于国民(众人);材料一、二强调故法者,王之本也;根据“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可知 主权在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法律至高无上。

(3)注意审题,结合题干中“从1949年到1954年间,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就要联想到建国后重大的法律成果,即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注意审题,题干中“本质属性”,应该从该法律代表和维护那个阶级的利益去考虑,进而考虑该法律的实质是封建的还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材料一、二维护的是君主利益,是封建性质的法制;材料三、四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制;材料五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制。

单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