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请论述你对“一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参考答案:

<1>这句话出自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导演让雷诺阿,他认为每一个导演都会有自己的局限性,如果什么都拍,未必能够拍的好。只拍自己所熟悉的,能拍好了就很了不起了。在他之后很多导演引用了这句话。

<2>二战之后,电影导演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变化,导演又开始承担起电影从剧本到银幕的大部分责任。他们努力探索电影的表现形式,大胆突破电影的传统规范,力求表现出丰富多样的主题。他们的影片表现出一种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一时期,导演被认为是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作者。

<3>早期电影理论解决了“电影是不是一门艺术”“电影是一门怎样的艺术”以及“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差异与联系”的问题。经典电影理论则解决了“电影的本体是什么”、“电影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从电影符号学开始的现代电影理论主要解决的便是电影中符号性质与作用以及更加广泛的电影文化问题。

“新浪潮”电影之后,英国电影符号学家、先锋电影导演彼得·沃伦又将结构主义理论应用于“电影作者论”,提出了“结构作者论”。沃伦认为一个导演一生只拍摄“一部影片”,一个批评者的工作是去发现它。他所说的“一部影片”意在强调任何一位导演的一系列作品中,都必然存在某种稳定不变的深层结构,这位导演的不同作品仅仅是这种深层结构的变奏形式。批评者的工作在于剥离影片表层系统的包装,发现或还原这一“深层结构”。沃伦同时指出,导演生存的时代、他所置身或参与的历史、他的个人生活遭遇,共同构成了那一文化的深层结构,并一直影响与制约着其可能的呈现方式。

<4>通常情况下,导演风格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因此,让·雷诺阿说:一个导演一生中只拍一部电影。便是说一个导演风格形成后的稳定性。不过,个人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导演的经历、思想感情以及艺术影响的变迁,其风格也会有变化和发展。导演可可能重新调整自己的风格系统,使自己风格中某些要素发生相应变化,经过彼此抵触与适应,破坏旧稳定状态,达到新稳定状态,最后导致个人风格的变化,虽然某些导演各个时期电影的风格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我们总能在影片中寻找到这位导演个性的印记。

<5>综合上述理论基础,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这句话的意思旨在表明的不是一位导演数量上的一部,而是一系列作品中的同一种或是同一类别的、带有导演本人强烈个人色彩的影片。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儒学是不断吸收融合、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不同时代赋予其不同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从北宋的周、张、二程,到南宋的朱子,再到明代的王阳明,理学的领军人物,其学问的成就确实多与佛、老脱不了干系。虽然用心性修养的方式来证成圣人之道,在先秦儒学中就已存在,理学家也每每援引古籍旧说以为据,但如此集中、突出地用心性之学来体证、描述儒学义理,无疑是宋以后在佛、老刺激下的结果。理学在工夫论及心性本体论上,均与佛、老颇多相似之处,以至于自始便蒙受“阳儒阴佛”、“阳挤之而阴助之”之类的讥刺,甚至理学内部各派之间也互相以佛、老相诋。

——陈多旭《宋明理学与佛教、道教的关系》

材料三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社会,一般都具有一些显见的道德教条及行为教条(尤其在公共场合);但是在私人场合,儒家对其治下的个体只要求自我反省,与其他很多宗教相比,这种自我反省并不具有排他性。儒家的这种开放导致了儒家具有一些宗教所不具有的的包容性,这是儒家与一般宗教的一个重要区别。

——维基百科

请回答:

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家对佛教和道教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态度的思想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