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热力环流是由地面      不均形成的。

(2)图①中,甲地近地面气压       (低于或高于)乙地。甲乙之间的大气水平运动就是风。        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因为         力使风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

      (左或右)偏。在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       (平行或斜交)

(3)请在图①中a、b线段上分别补画箭头,完成甲—乙和甲—丙之间的热力环流。

(4)图②所示的海陆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

(5)图中乙地夜间天气晴朗,则在初冬的清晨上学时人们会发现地上“下霜了”,请从地理角度解释一下这个现象:                                         

答案

(10分)(1)冷热  (2)低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右 斜交

(3)a、b线段上的箭头,甲—乙和甲—丙之间的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4)夜间 (5)晴朗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

题目分析:

第(1)题,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成因。其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升降运动→水平气压差异(直接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第(2)题,图①中,甲地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弯曲,为低压中心,气压低于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甲乙之间的大气水平运动就是风。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风向右偏。在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第(3)题,乙丙处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中心,气温低,应为下沉气流,a、b线段上的箭头如下图所示。

第(4)题,图②吹陆风,陆地气压高于海洋,所示的海陆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夜间。

第(5)题,图中乙地夜间天气晴朗,则天空中的云少,因此云层对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大气逆辐射弱,因此在初冬的清晨上学时人们会发现地上“下霜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充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的难点就在于画图,不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不会应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规律方法】热力环流及等压面的判读

1.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升降运动→水平气压差异(直接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白天陆地增温快,气压低,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夜晚相反
山谷风白天山坡增温快,气压低,风由山谷吹向山上,为谷风;夜晚相反
城市风城市人口、工业集中,人为释放的热量多,形成热岛效应,气流上升气压低,近地面气流由郊区吹向市区,高空相反
2.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

(1)根据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判断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进而确定近地面的冷热状况: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凸向低处的为低压(如A、E、F为高压,B、C、D为低压);在近地面,气压高处气温低(如A地),气压低处气温高(如B、C地)。

(2)结合气压的垂直分布规律判断不同地点的气压高低。

(3)确定空气流向,要注意高空与近地面风向与受力的差异。

(4)气压高、低是针对相同海拔高度不同位置相对而言的,因此在热力环流系统中“高气压”数值不一定大于“低气压”,气流并不总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单项选择题 B1型题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